歷代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重要開示

助印经书

唐·百丈懷海大師

  唐代百丈懷海大師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三世徒,創設禪院,制定清規。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稱《百丈清規》使佛教歷經滅佛法難而能留存下來并發揚光大。大師在清規中將《楞嚴經》與楞嚴咒納入叢林朝暮課誦的《禪門日誦》中。可見他對《楞嚴經》的推崇。此舉為《楞嚴經》的長遠流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明清以來三四百年間我國叢林中各宗各派朝暮課誦的主要內容。大師所訂的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為禪宗史上創下劃時代之功績,亦為《楞嚴經》的流傳跨出歷史性的第一步!詳于《敕修百丈清規》。《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征引《楞嚴經》文亦見《古尊宿語錄·卷二》,《卍續藏》。

唐·慧琳國師《一切經音義》之引釋

  唐·慧琳國師。師事不空三藏,內持密藏,外究儒學,精通聲明與訓詁之學。引用《字林》、《字統》、《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雜史》,并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一切經音義》百卷,世稱《慧琳音義》。據《宋高僧傳·卷五》載,其成書年代為貞元四年(788)至元和五年(810),歷時二十余年慧琳國師精通梵漢,讀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贗,又曾師事于不空三藏,且他對經藏的態度是「參合佛意,詳察是非(《大正》五十冊)」。大師對《楞嚴》此部經堅決不疑,并于《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二》中親釋《楞嚴經》,并多次征引此書,決不懷疑!釋《楞嚴經》之文詳于《大正藏》。

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之引釋:(蓮社宗第六代祖師)

  《宗鏡錄》成書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書廣收大乘經論六十部,及印度、中國圣賢三百人之著作等匯編而成。其內容詳述諸佛之大意與經論之正宗。全書立論重在頓悟、圓修,所謂「禪尊達摩,教尊賢首」為其中心思想,為昭示禪教一致之修禪要文集。錢謙益之《楞嚴經解蒙鈔》云:「禪師會三宗學者,集錄大乘經論諸家語錄,撰《宗鏡錄》一百卷,折衷法門,會歸心要,多取證于《楞嚴》,所引古釋即愨、振、沇三家之說也。《長水疏經》裁決要義用《宗鏡》為詮準。而寂音《僧寶傳》,發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為緣起。古師弘法確有淵源,今人習而不察,間有采剟徒取駢偶之詞,資為旁證而已」。又云「《宗鏡》全序,皆發揚《首楞嚴》宗妙」。 詳于《卍續藏》。

唐·玄沙大師之引悟

  《宋高僧傳·卷十二》載:「玄沙乘《楞嚴》而入道,識見天珠」。《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載:「福州玄沙宗一大師,法名師備……閱《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定,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征詰,亦當仁不讓。雪峰曰:『備頭陀其再來人也』」。其著有《玄沙師備禪師廣錄》凡三卷,詳稱《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廣錄,又作《玄沙廣錄》。收于《卍續藏》。

唐末五代·道丕大師之禮拜

  師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906),濟陰王賜紫衣,后唐莊宗賜號「廣智」。凡大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師多居首席。后晉天福三年(938),入梁苑為左街僧錄,又任傳法阿阇梨昭信大師。大師好禮經,大師為救護正法曾力禮《楞嚴經》二年,大師于顯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嚴菩薩,眾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世壽六十七。詳于《宋高僧傳·卷十七》。《大正藏》。

北宋·圓悟克勤禪師之征引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參謁法演,蒙其印證。從文照法師學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為叢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后又被敕賜紫服及「佛果禪師」之號。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圜悟」,世稱「圜悟克勤」。后歸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謚號「真覺禪師」。荼毘舌齒不壞,舍利五色無數。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曾于夾山之碧巖,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一日大師偶見寂音尊者所著的《楞嚴尊頂法論》嘆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長財,百緡勸發」。 大師征引《楞嚴經》非常多,詳見于《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四》。《卷八》。《卷十》(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又其《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卷二十》(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宋朝華藏安民禪師

  安民禪師是四川嘉定州(今樂山市)人,俗姓朱,出家后,在成都講解《楞嚴經》。當他聽說當時禪門宗匠圓悟克勤禪師住在昭覺寺,便前往拜訪,剛好聽到圓悟克勤禪師拈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的公案,心中頓起大疑,于是入室向圓悟克勤禪師請問。圓悟克勤憚師問:“座主講何經?”大師說:“《楞嚴》。”圓悟克勤撣師說:“《楞嚴經》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什么處?”大師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許。后圓悟克勤禪師引用《楞嚴經》中的經文,并結合禪學修證對其予以開示。終于使得禪師桶底脫落,悟見本性。后來,禪師到峨眉山住持中峰寺,有偈曰:“眾賣花兮獨賣松,青青顏色不如紅,算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靄中。”“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禪師示寂后,茶毗得到很多光明瑩潔的舍利,而且心臟和舌頭不壞。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嚴經》者,開如來藏之要樞,指妙明心之徑路,了根塵之妙訣,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謂入一乘之坦途,辟異見之宏略」。-宋·德洪尊者造論、宋·正受大師會合《楞嚴經合論·卷一》。《卍續藏》。

北宋·戒環大師

  云:「論三經大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藉《般若》發明,次由《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然后盡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則,導達禪乘決擇正見,莫尚《楞嚴》矣。」《新續高僧傳·卷三》。《佛教藏》。

  「又況二經(指《法華》與《楞嚴》)以智立體,以行成德,放光現瑞,全法界之真機,融因會果,開修證之捷徑,凡所設法,意緒并同,二經相宗,亦足見圣人說法始終一貫。果唯一事無有余乘,旨趣稍馴幸無深誚也。」   《新續高僧傳·卷三》。《佛教藏》。

  按:釋戒環,溫陵人,而佚其姓字。賦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誼,深造道妙。嘗病《法華》、《楞嚴》舊釋詞義淵微,初學罕喻,因于禪暇作二經《要解》,而《楞嚴》尤為翔曉。《開元寺志》稱戒環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無泥枝葉,入佛知見,直發明秘要寶藏者也。至今學者多宗之,殆不誣也。

宋朝法常法師

  釋法常,河南開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后裔。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長沙之益陽華嚴軾公剃發,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閱首楞嚴經而能義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大明高僧傳》第七卷嘉興報恩寺沙門釋法常傳十三,后至天臺山萬年寺,參謁雪巢,一見即機語契會,雪巢乃命師掌理翰箋。為僧入室。大有風彩。澹然處世。不飾眾緣。其室唯一低榻,別無他物,一日,寫一漁父詞于室門示眾,書畢,就榻收足而逝。

  原詞

  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

  一笑寥寥空萬古,風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

  蝶夢南華方栩栩,班班誰跨豐干虎。

  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飛鴻去。

  宋法常首座辭世詞 弘一演音敬書

宋朝遇安撣師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是福州人。從天臺宗得法,經年誦讀《楞嚴經》不輟,有一次誦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遇安禪師不小心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因此大徹大悟。后來他每次讀《楞嚴經》時都這樣讀,有人對遇安禪師說:“破句了也。”遇安禪師說:“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當時的人都稱他為“安楞嚴”。

  據說,遇安禪師宣講《楞嚴經》。有老虎來聽經。受皈依后從不傷人。這只老虎經常跟隨禪師。禪師在下山時常將老虎系在一塊石頭上,被后人稱為”系虎石”。后來禪師搭建的茅棚經擴建后成為伏虎寺。

  遇安禪師晚年示寂時,其付法愒曰:“不是嶺頭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自古圣賢皆若此,非吾今日為君裁。”禪師說偈后,潔身換衣服后,遇安禪師自己躺入棺木中。三日后,門人打開棺槨看見禪師右脅吉祥而臥,四眾失聲痛哭。禪師于是起來升堂說法,訶責說“這次如果有人再打開我的棺槨,那就不再是我的弟子了。”說完又自己進入棺中長住,其生死灑脫自如竟能達到這種境界。

北宋·孤山智圓大師

  孤山智圓大師是天臺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錢塘人。著述極多,被尊為“十本疏主”。他極為重視《楞嚴經》,為此專門寫過《首楞嚴經疏》和《谷響鈔》兩部注疏。他說:“《楞嚴》一經,劇談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證,為最后垂范之典。《佛祖統記·卷十》。《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頁205上。

  他從奉先寺的源清學天臺教觀,后來隱居在西湖孤山,與當時著名的隱士林逋為友。他有一首《讀楞嚴經》的詩,流露其高潔的心境:

  案上楞嚴典,時看浣病愁。

  階閑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無果,心狂照失頭。

  指空期識月,認指更悠悠。

  按:大師為天臺宗山外派大師。于干興元年二月作祭文挽詩,泊然示寂,世壽四十七。遺命以陶器斂遺骸,藏于所居之巖。后十五年,積雨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不壞爪發俱長,唇微開露,齒若珂玉,乃更襲新衣,屑眾香散其上而重瘞之。大師嘗撰《首楞嚴經疏》十卷和《首楞嚴經疏谷響鈔》五卷。

北宋·長水子璇大師

  「《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觀四生之受苦也,惠濟庶物,愍群機之未悟也……則斯經也,可以辯識諸魔破滅七趣,謂止及觀,修圓教妙明之心,發真歸源,證上乘至極之說」。 《大正藏》第三十九冊頁823上。

  大師未出家前俗名叫鄭子璇,杭州錢塘人。九歲時,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師為師,便開始誦讀、研究熟誦《楞嚴經》。

  后來,大師到秀州的靈光寺,跟天臺宗洪敏法師學《楞嚴經》。有一次讀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有省悟。大師想更深一層探究《楞嚴經》,于是又去參見滁州瑯琊山的慧覺禪師。到了那兒剛好遇到他上堂說法。于是問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覺禪師厲聲喝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大師經此一喝發明心地,并侍奉禪師多年,成就后,又遵師囑弘揚華嚴宗,被后人尊為華嚴宗六祖。

  長水大師因在禪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跡被收入《五燈會元》中。他一生前后開講《楞嚴經》達三十多會,曾感得天上落下花辦,留下的《楞嚴經疏》二十一卷,影響極大。后來受皇帝加封,賜紫衣及“長水疏主楞嚴大師”號,長水大師臨終極為灑脫,他預先說法辭別眾人,然后圓寂。百多年后,金兵入侵時打開了大師的靈塔,發現大師容顏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頭發長得和身體一樣長。

北宋·晉水凈源大師

  「《大首楞嚴經》者,乃九界交歸之要門,一乘冥會之妙道也。征誦咒則六時圍繞,辨證果則百日宴坐。雖事儀而沖邃,實理觀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觀而均七大,黜魔境說歷圣位,則近古章句,亦云備足」。   《首楞嚴壇場修證儀》。《卍續藏》。

遼代通理大師

  在遼代,《楞嚴經》最先被通理大師選刻,也是大師刻三藏石經的第一部,時在1093年。早在近一千年前大師就認為刻《楞嚴經》最迫切。

元·天如惟則禪師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觀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天如惟則禪師撰《大佛頂經序》,《卍續藏》。或《卍續藏》。

元末明初楚石梵琦禪師

  楚石梵琦禪師,俗姓朱,是明州象山人。大師的母親張氏在生下梵琦禪師之前曾夢見紅日墮懷,生下梵琦禪師之后又遇有異僧來家里化齋,僧人摸著梵琦禪師的頭頂說:“此佛日也,他日必當振揚佛法。”父母因此給他取小字曇曜。梵琦禪師四歲時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七歲時即靈慧大發,讀書一目十行,遠近之人皆稱他為神童。

  到了九歲時,梵琦禪師到天寧永祚寺出家。十六歲于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為晉翁詢禪師充當侍者,不久又負責管理藏經閣。到二十歲時有一天梵琦禪師閱讀《楞嚴經》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這一段時,恍然有所省悟,從此讀內外典藉,都好像是以前學習過一樣。從此以后。梵琦禪師遍覽群書,其義自曉,文句自通,不假師授。可以說,其一生的成就奠基于《楞嚴經》。不過大師此時仍然被佛經中的文字相所迷惑,未能達到解縛出纏的境界。后來聽說元叟行端禪師在徑山弘法,于是前往參學。當時,元朝的英宗皇帝下詔以金泥書寫大藏經,禪師因為善于書法而入選,于是趕赴京都,駐錫在萬寶坊。

  1324年的正月十一日五更,禪師睡中起來。聽到彩樓上鳴鼓的聲音,豁然大悟,汗下如雨,說偈日:“崇天門外鼓騰騰,驀札虛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片雪,卻是黃河六月冰。”當時的禪門宗匠元叟行端大師一見之下就予以印證。

  梵琦禪師先后住持過杭州鳳山大報國寺,及嘉興本覺寺、光孝寺、報恩寺等。晚年,梵琦禪師隱居于天寧永祚寺西齋,自號西齋主人,專修西方凈土法門,定中見大蓮花充滿世界,阿彌陀佛在蓮花中,圣眾圍繞。作懷凈土詩二千余首,部分選入《西齋凈土詩》。化緣盡時,梵琦禪師沐浴更衣畢,跏趺而坐,書偈云:“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寫完之后,梵琦禪師便告訴夢堂禪師道:“師兄,我去也。”夢堂禪師問:“何處去?”梵琦禪師道:“西方去。”夢堂禪師說:“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梵琦禪師于是震威一喝而逝。時在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春秋七十有五。

明·蓮池袾宏大師(蓮社宗第八代祖師)

  蓮池大師為一代凈土宗師,禪凈雙修,著有《楞嚴經摸象記》,曾用“至精、至微、至玄、至極”八字來高度評價《楞嚴經》。

  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蓮池大師全集(六)·竹窗隨筆》。

明·蕅益智旭大師(蓮社宗第九代祖師)

  藕益大師曾苦參《楞嚴經》,最初聽說《楞嚴經》中“大覺”出生虛空和山河大地的義理有疑而出家,后來聽說《楞嚴經》和《成惟識論》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會后疑團更大。之后到徑山坐禪到第二年用功至極后,突然證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殞的境界。從此明白了《楞嚴經》所說的這個身體“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參透了,它們本來沒有矛盾。日后著有《楞嚴經玄義》和《楞嚴經文句》,對《楞嚴經》倍加贊嘆:“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理,方死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

  「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楞嚴經玄義·卷上》,《卍續藏》。

  「至矣哉!大佛頂經之為教也,依妙性而開妙悟,起妙行而歷妙位,成妙果而歸妙性,永超七趣沉淪,不墮修心岐徑,戒乘俱急,頓漸兩融,顯密互資,事理不二,誠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與博山無異師伯盤桓百日,深痛末世禪病,方乃一意研窮教眼,用補其偏。然遍閱大藏,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楞嚴經文句·卷十》,《卍續藏》第二十冊頁759上。

  藕益大師又在《閱藏知津》中寫道:“此經(《楞嚴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附:大師一生數度講演此經。如其在「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中云:「旭未剃發,曾研此典,每翻舊注,迷悶實多,后因雙徑坐禪,始解文字之縛,復因子番講演,深理葛藤之根」(詳于《蕅益大師全集》)。嘗著《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大佛頂經二十二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頌三十一首」、「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蓮洲書佛頂經跋」、「去病書大佛頂經跋」、「化持大佛頂神咒序」、「大佛頂經玄文后自序」、「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勸持大佛頂經序」等。

明·幽溪傳燈大師

  「大矣哉!首楞嚴之為經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勝凈妙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秘典也」。《楞嚴經圓通疏·卷一》,《卍續藏》

  明代中興天臺宗的幽溪傳燈大師著有《楞嚴經圓通疏》,他在注疏中說:“佛之知見也,蓋一代時教,統為《法華》佛知見而設,獨《楞嚴》一經,明佛知見最親。”

明朝三峰法藏禪師

  法藏禪師是密云圓悟禪師的法嗣,出生于江蘇錫山,出家后研究《楞嚴經》,修觀音耳根圓通。有一天,法藏禪師在庵中靜坐,窗外有兩位僧人正在編夾籬笆,將一棵大竹子折斷,聲音猶如驚雷,法藏禪師一聽之下,當即豁然大悟。法藏禪師閉關修行時,有一天,他推開窗子,恰好看見一只黃梅從樹上掉落到地,終于徹證了宗門妙旨。后來他參謁當時禪宗大德金粟密云圓悟和尚,不久蒙和尚將衣缽和拂子傳付給他,開法三峰,大弘臨濟宗。生前著有《五宗原》一書,在禪宗叢林引起較大爭議。臨終前,法藏禪師上堂辭眾云“心休不說法,骨瘦上堂艱。分明都說盡,湖水洗山巔。”

明朝破山海明禪師

  破山海明禪師被人尊稱為“破山祖師”,是四川順慶府大竹縣人。在雙親去世后感悟身世無常。十九歲時見壁間有志公禪師勸世歌,讀至身世皆空處,不覺淚如雨下,遂毅然在本郡佛恩寺披剃出家。后來到鄰水縣延福寺聽慧然法師講《楞嚴經》,聽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一段時,起大疑心,請益而未能決,于是孤身離蜀東游。遍參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師的黃梅破頭山道場,以萆為衣、以木為食,研習禪宗語錄三年,猛力苦參,并仿效高峰原妙大師極力苦參,以七日為限,一天,禪師在經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傷劇痛,因此大徹大悟。開悟后得到當時大禪師密云圓悟的印證,得付法衣。破山海明后來返回巴蜀,曾住持過萬峰、鳳山、祥符、無際、蟠龍、佛恩、雙桂等九大佛剎,重倡馬祖之道,宗風遠播,朝參暮請之眾多達萬人。

  破山不僅是大徹大悟的禪師、其詩詞、書畫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的藝術可比。當代書法家啟功對他的書法評價極高:”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元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

  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占領四川時殺人如麻,破山禪師不懼性命之虞,干腥鳳血雨之中毅然前往他們所在的軍營,勸其止殺。張獻忠的一個手下說:“和尚吃肉,我即不殺人。”破山禪師立刻呼喚他們端數盤生肉來,不畏污穢吃個精光。張獻忠一眾大受感化,由此億萬百姓得以存活。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破山海明禪師無疾坐逝于梁山雙桂福國院。世壽七十一。有辭世愒說“屐聲滑滑響蒼苔,老去尋山亦快哉!回首五云堪一笑。淡然瀟灑出塵埃。”

明·紫柏真可大師云

  紫柏真可大師是一名俠義僧,他宗說兼通,解行并應,宏宗演教,著作等身。他創刻的《嘉興藏》以收錄典藉多·,續刻時間長,私人倡緣募刻而著稱。紫柏大師對于《楞嚴經》極為贊賞,曾有偈曰:“七處征心心征心,八還辨見見辨見,從教猛風蕩鈞舟、一任吹去水清淺。”又有詩曰:“十卷楞嚴一柄刀,金牛不見眼中毛。試將智刃游心馬,積劫無明當下消。”

  他說:「首楞嚴,此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即《法華》觸事而真也,第名異而實同……倘能悟此,則《楞嚴》與《法華》字字皆實相頂佛也」。《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卍續藏》。

明·大韶大師

  「《楞嚴經》者,如來縱橫妙辯吐納,虛空舌底鋒铓神奇,變化綿綿密密如空谷響,全體是楞嚴大定,全體是大寂滅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語言揮灑如激,懸河埋鋒弢穎。每變每奇,莫測其淺深;融心融見,迷者之所忙然。心無是非之域,見無是非之境,即心是非雙忘也……」。明·大韶大師《楞嚴經擊節》。《卍續藏》。

明·戒潤大師

  「雄文十卷,一線穿珠,理貫事而義貫文,織錦貫花,未足為喻」。 戒潤大師《楞嚴貫珠》頁10。

明·柴紫乘時大師

  「此經不獨該通五教,亦且圓攝三宗,蓋《法華》、《華嚴》等經,互貫諸經之堂奧者也。而《楞嚴》一經兼貫《法華》等經之脈絡者也。非遍閱諸經者,詎識此經之微妙·非熟諳此經者,又詎知其為諸經之綱領乎」-明·乘時大師《楞嚴經講錄·卷一》。《卍續藏》。

明·通潤大師

  「《楞嚴》一經,統萬法為兒孫,攝群經為眷屬。文雖十卷,實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讀,又不可不熟讀,熟則心目口齒間,隱隱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頦頰,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經義,回視諸家注疏,涇渭立見。否則為注疏奪心,而經義反晦矣」!-《卍續藏》。

明·憨山德清大師

  憨山大師是明代的禪宗大成就者,被列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大約四十一歲就大徹大悟了,這段精彩的經歷,《憨山大師自敘年譜》中記載: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正,開卷即見‘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經之境頓時了然心目,于是振筆疾書。片刻之間便寫成一卷《楞嚴懸鏡》,燭才燃了半枝,已完成。

  憨山大師到晚年時,又應弟子要求著有《楞嚴通議》和《楞嚴經通議補遺》,可以說是集其一生修行的精華。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憨山大師在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二十年后,大師肉身依然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猶生,成就與六祖慧能大師同樣的肉身而受到后人永久的供奉。

  大師說:「《首楞嚴》一經,統攝一代時教迷悟修證因果,徑斷生死根本,發業潤生二種無明,名結生相續,頓破八識三分,故設三種妙觀,攝歸首楞嚴大定,是為最上一乘圓頓法門,直顯一真法界如來藏性,稱為妙圓真心」。《楞嚴通議補遺》,《卍續藏》。

  「如來最極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會,現無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難思之神咒,說微妙難思之法門,斷歷劫生死之愛根,銷五陰邪思之魔業,得見所未見,幸聞所未聞」。《楞嚴經通議·卷十》,《卍續藏》第十九冊頁336下。

  “首楞嚴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夢游集》卷十九)

明·交光真鑒大師

  「是則斯經也,一乘終實,圓頓指歸。語解悟,則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語修證,則了義妙門,不勞肯綮,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無有越于斯門者矣夫」!《楞嚴經正脈疏序》,《卍續藏》第十八冊頁259上。

  「然《法華》與斯經雖皆攝末歸本之真詮,而《法華》但以開其端,而斯經方以竟其說矣!我故嘗敘斯經(楞嚴經)為《法華》堂奧、《華嚴》關鍵,誠有見于是耳」。-《楞嚴經正脈疏懸示》,《卍續藏》第十八冊頁289上。

  「夫諸佛出世,本只為說《華嚴》,而四十年后,乃稱《法華》為一大事者,以《法華》于施權之后,復攝諸教歸《華嚴》耳。今斯經前五因緣(指「畢竟廢立、的指知見、發揮實相、改無常見、引入佛慧」等五因緣),圓《法華》不了之公案,啟《華嚴》無上之要關,所謂莫大之因緣,豈小小哉」——《楞嚴經正脈疏懸示》,《卍續藏》第十八冊。

歷代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重要開示相關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蓮池贊】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愿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三拜)【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em

慈悲藥師放生簡軌

1.祈請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遍) &nbs

凈業朝時課誦

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03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

佛經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